327国债事件


发布于 2024-10-13 / 11 阅读 / 0 评论 /
“327”是一个国债的产品,兑付办法是票面利率9.5%加保值贴息。由于保值贴息的不确定性,决定了该产品在期货市场上有一定的投机价值,成为了当年最为热门的炒作素材,而由此引发的327案,也成为了所谓中国证券史上的“巴林事件”,英国金融时报则将1995年2月23日称为中国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。

“327” 是“92(3)国债06月交收”国债期货合约的代号,对应1992年发行1995年6月到期兑付的3年期国库券,该券发行总量是240亿元人民币。

事件时间线

整个事件经过如下

1981年

改革开放初期,加上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,财政赤字扩大,开始重启国债的发行。

国债从1969年开始停止发行。

国债发行困难重重,财政部采取“行政摊销制”,党员干部带头,硬性摊派,从工资中预扣一部分用于购买国债。

此时,国债不可公开交易,也没有二级市场可供流通。这滋生了一种现象——场外交易横行,也可以理解为黑市交易。通过不正当手段倒买倒卖国债,直接换成现金。很多人当起了收购国债的二道贩子。但是当时财政部所有的心思都在国债的发行上,只要能卖出国债,收上来现金即可,这就造成了监管上的疏漏。

1988年

财政部发布方案,允许国债持有人自由出售国债。并在7个城市进行试点,仅限个人交易,金融机构禁止交易。同时,下发一部分国债到银行和邮储柜台进行销售。

金融机构改革,成立了一部分证券公司,主要业务就是从事国债的交易。

1990-12-19

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,上市第一天除了老八股以外,还有22只债券,其中就包括了4只国债。

但是国债发行并不顺利,喜欢高风险的人们一窝蜂涌进股市,厌恶风险的人们继续定期存款。

上交所首任总经理是尉文渊。

1991年

财政部改革了国债发行方式。从“行政摊销制”彻底转变为“承购包销制”。

承购包销制就是承销商向政府签订合同,向社会民众分销国债。

这里的承销商就是之前的各个银行、邮储柜台、以及一部分证券公司。

1992-12-28

上交所推出12个品种的国债期货合约,仅对机构投资者开放。327国债期货合约就在其中。

国债期货合约只需要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,就可以购买远期国债,相当于上杠杆。当时国债期货保证金的比例为2.5%

机构交易国债是以“口”为单位。一口表示20000元面值的国债。

1993-06-29

央行发布通知,提高存款利率,在现行基础上平均上调1.35%。

其中,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由10.8%上调至12.24%。

对1991-12-01后存入的3、5、8年定期存款,从1993-07-11起实行保值,保值期从1993-07-11到存款到期日为止。

由于通货膨胀,保值贴补率从4%左右一路上涨,甚至有贴补13%的情况出现。

这个操作主要是为了控制通胀,保护储户利益。

但此通知却对国债造成了冲击。

1995年

春节后,327国债期货合约被推上风口浪尖。

如果没有贴息贴补,327国债对应的92年第三期国债100元面值的国债连本带息到手128.5元。

但是央行宣布了对92年国债进行贴补,按照当时通胀保值贴补率(大约为10%)来算,贴补两年的时间,就是20%,也就是说这期国债到期后,加上20%的贴补,连本带息到手148.5元。

央行只说了贴补,没说贴息。此时距离327国债到期只剩下4个多月。多空双方已经有1年多的博弈。

如果贴息,那么会有5元左右的空间。

坚定做空派:上海万国证券,总经理是管金生。

坚定做多派: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,简称中经开

多空摇摆派:辽宁国发集团有限公司,简称辽国开,主管人是高氏三兄弟。

万国证券对327国债合约

事件受益人

事件后续影响